“吴法官您好,非常感谢,我已经联系上银行,会尽快协商解决贷款的事。”电话那头传来李某真诚的致谢,挂断电话后,永宁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送达人员终于松了口气,悬在心中的石头也落了地。这通电话的背后,是一场跨越多地、历时多日的“送达攻坚”。
近日,永宁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受理一起中国建设银行某支行起诉李某与宁夏某置业有限公司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
2016年,李某为购买永宁县望远镇某楼盘住房,与该支行签订《个人住房借款合同》,借款13万元并办理抵押登记,宁夏某置业有限公司为借款提供担保。起初一切顺利,可到2024年初,李某突然“失联”。贷款本息逾期未还,银行多次联系无果后,将李某、宁夏某置业有限公司诉至法院。
案件受理后,送达组第一时间启动排期与送达工作。按照原告提供的电话联系被告,计划通过电子送达或直接送达高效办结,可电话里反复传来的“您所拨打电话是空号”让送达工作首次遇阻。更棘手的是,宁夏某置业有限公司的注册地址仅标注为“永宁县望远镇双庆路北侧”,这个10多年前的模糊地址,受城市发展、楼盘变迁影响,查找难度极大。送达人员没有气馁,随即通过“一张网”协查与“天眼查”等平台搜索,好不容易查到二被告的9个关联电话,可逐一拨打后发现,不是空号就是停机。无奈之下,送达组转向现场送达与邮寄送达:到李某住所,只见房屋紧闭、尘封已久;找置业公司地址,连“高德地图”也无法精准定位;寄往二被告陕西、四川户籍地的快递,也因“查无此人”,被悉数退回。眼看案件要进入公告程序,这意味着审理期限拉长,当事人诉讼成本增加。送达人员并未放弃,决定从源头突破,重新梳理线索,先后走访楼盘开发商、社区与物业。功夫不负有心人,物业公司人员提供了关键信息,原公司会计或许能联系上宁夏某置业公司法人。送达人员立即拨通会计电话,从诉讼成本到诚信履约,再到案件对双方的实际影响,耐心沟通、逐步化解隔阂。最终,不仅成功添加宁夏某置业公司法人与李某的微信,完成法律文书送达,还了解到李某的真实情况:他离开宁夏多年,多次更换手机号,又常年在山区生活,意外与银行断了联系。得知案件情况后,李某当即表示会尽快与银行协商,解决贷款问题。
一纸诉状,承载着当事人的“急难愁盼”,一次送达,考验着干警的智慧与耐心。多拨一次电话、多添一次微信、多试一种方式,都是为了更快回应群众诉求。永宁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始终以“如我在诉”的理念,站在当事人角度,想办法、破难题。
下一步,永宁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将持续优化工作机制,探索更高效的送达模式,以更便民、更务实的服务,为审判工作提质增效注入动力,让司法温度传递到每一位当事人心中。